從微軟和蘋果的產(chǎn)品,聊聊Web端設計縱向分割趨勢
隨著計算機技術(shù)高速發(fā)展,設備軟硬件性能也越來越強。對設計師而言,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創(chuàng)意去設計,曾經(jīng)無法實現(xiàn)的想法,也許現(xiàn)在輕而易舉。
然而,技術(shù)發(fā)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(zhàn)和麻煩。屏幕尺寸越來越大,各種設備物理尺寸和分辨率千奇百怪,對于我們設計師來講又是一種無言的痛苦。
PC、大屏、平板、手機,各種尺寸各種分辨率,響應式承載的用戶體驗有限,而且并非那么完美。如果一個產(chǎn)品要考慮各種端的屏幕兼容,那無疑是巨大的難題。
機緣巧合,這些端曾經(jīng)在華為工作過的我都有幸接觸過,于是想著,是否可以與設計小伙伴們一起尋找一種可能的出路。
一、Surface NEO 折疊新形態(tài)嘗試探索未來
2019 年 10 月微軟發(fā)布了一款折疊屏筆記本 Surface NEO,微軟利用鉸鏈扭矩系統(tǒng)將兩個 9 英寸顯示屏整合到了一起,從而得到了 Surface NEO 的多種形態(tài),其 windows 系統(tǒng)也為此進行了適配和優(yōu)化。
如視頻中所見 ,Surface NEO 單個屏幕如同一個 Pad,配合手寫筆擁有輕便體驗;展開時放在手中,又如同書本一般真實。
完全展開時,可以當作一個更大尺寸的 Pad,兩個屏幕左右可以分別打開任務,也可以運行同一個任務。兩個屏幕不同的應用之間可以進行便捷的交互。
可以折疊起來,使用單一屏幕顯示,另一屏幕用于鍵盤輸入和觸控板交互。
用于輸入的那塊屏幕上還可以延展一些較小的任務窗口,有點類似手機上的多窗口,又如同 MacBook Pro 的 Touch Bar。而完全展開兩個屏幕同時用于顯示時,還可以加一個外接鍵盤當作臺式使用。
Surface NEO 在不同尺寸不同形態(tài)的變化給了我們更多的想象,引領了對未來的新探索。
而在其中有一個特點:哪怕是屏幕展開變大,兩個物理尺寸的屏幕依然是可以獨立去顯示和使用,可以理解為一個大的尺寸被分割為兩個小塊,或者更多更小的窗口,如上圖中的小窗格。
二、Mac Big Sur 與 iPad OS 趨同
2020 年 6 月在蘋果全球開發(fā)者大會上,蘋果公司發(fā)布了他們下一代全新設計的操作系統(tǒng)。相對于以往每個版本的更新,這次確實稱得上是大改版。
除了窗口、圖標、程序塢等的向 iOS 看齊的圓角化,通知中心也如同 iOS 一樣把快捷控制放到一起組成控制面板。
從全高度邊欄到清爽的工具欄,新設計的 app 界面干凈利落,始終將用戶的操作內(nèi)容呈現(xiàn)在醒目的居中位置;這種非常明顯的板塊區(qū)隔讓用戶清晰的知道每次需要交互的位置。這種左右的布局方式,讓層級更加清晰明了,并且能很好的與移動端進行兼容適配。
而相對更早一段時間,蘋果公司為 iPad OS 添加了妙控板,可以進行精細交互,讓 iPad 上也可以承擔一些復雜的數(shù)據(jù)分析和圖像處理工作。
iPad 相對于手機尺寸空間大了很多,單個應用的分屏保障了 iPad 上 iOS 應用的良好適配。同時 iPad 上將傳統(tǒng) pc 多窗口的優(yōu)秀基因繼承了過來,并進行改良,增加了多窗口之間的便捷交互,充分提升了 iPad 屏幕利用率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相對于傳統(tǒng) PC,在移動端上有一個場景往往很難交互,那就是文件管理,復雜的存儲路徑讓用戶難以通過移動端單個頁面,或者頁面內(nèi)的抽屜和折疊方式來進行,而 iPad OS 與 mac OS 保持一致的縱向分割屏幕,從左向右層層深入,很好的利用了 iPad 的屏幕空間,提出了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三、設計背后的本質(zhì)
看到這里是否覺得這跟 web 端有毛關(guān)系呢,請不要慌,任何設計背后都能找到一些線索,而這些背后的線索或許本質(zhì)趨同。
通過以上內(nèi)容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:
①蘋果、微軟都在努力擴展自己的生態(tài)
曾在手機市場受挫的微軟想從 windows 向輕便辦公擴展,逐步彌補自己的生態(tài),避免蘋果不斷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;
而蘋果則從手機和平板上不斷向辦公領域沖擊,保障手機、平板、電腦多端互聯(lián)的無縫體驗,不斷去沖擊微軟的江山。
②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大趨勢,讓各大終端廠商都在發(fā)力移動設備的生產(chǎn)力建設
華為、三星、小米等終端大廠也都專門成立部門聚焦移動辦公、教育等生產(chǎn)力場景,期望以手機為中心,從生活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無縫串聯(lián),沉淀用戶。
③大廠都在嘗試 pc、pad、phone 三大用戶主屏的融合。
融合的好處不僅僅可以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,達到設備間的無縫銜接,同時還可以節(jié)省大量的設計開發(fā)成本。這等提升用戶體驗的好事,何樂而不為呢。
小結(jié)一:多終端的融合,是我們設計需要關(guān)注的趨勢,這是最本質(zhì)的
然后我們再來看另外的一些影響設計的因素:
①屏幕尺寸
隨著顯示技術(shù)的不斷發(fā)展,如今顯示屏幕尺寸越來越大,分辨率也越來越高。早些年主流大屏顯示器都是 22 英寸左右,如今都是 23 英寸、24 英寸、27 英寸,甚至有 32 英寸以上大屏顯示器。
那么是否屏幕尺寸越大就越好呢?
②屏幕尺寸與人因研究
我們找了一些人因研究數(shù)據(jù):
一般來說,人的肉眼可視角度的度數(shù)通常是 120 度左右,當集中注意力時約為五分之一,即 25 度。人單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 156 度,雙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 188 度。人兩眼重合視域為 124 度,單眼舒適視域為 60 度。
人雙瞳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是 6~7cm,根據(jù)下圖,A 區(qū)域是我們?nèi)搜郾容^舒適的區(qū)域,也就是我們?nèi)搜鄄恍杼蠓冗\動下能觀看到的屏幕大小。
通過計算,屏幕寬度=人眼與屏幕的距離×1.154 - 6,單位為厘米(cm)。
將以上數(shù)據(jù)換算到顯示器上,就可以得出以下理論尺寸選擇建議了:
以下數(shù)據(jù)左為與顯示器的距離,右為建議顯示器尺寸(英寸):
- 40cm-55cm 20,英寸-24 英寸
- 55cm-70cm 24,英寸-27 英寸
- 70cm-80cm 27,英寸-32 英寸
- 80cm-100cm 34,英寸
- 100cm-150cm 38,英寸
- 150cm 及以上 越大越好,38 英寸以上都 OK,或直接用大屏電視可能更實際。
一般我們辦公或者玩游戲,離顯示器的距離一般都是在 50cm 左右,為了更好的快速看到整個屏幕的變化,一般顯示器的尺寸建議選擇 20 英寸-27 英寸之間。
其中,目前很多電競游戲玩家熱衷 24 英寸電競顯示器,主要是這種適中尺寸既不會小,也不會太大,確實一個比較值得參考的尺寸值。當然,如果偏向影音視頻娛樂為主,坐在離顯示器比較遠的地方,可以考慮 27 英寸或更大尺寸顯示器。
③屏幕尺寸與用戶習慣
- 主流的 pc 分辨率在 1920 和 1366 之間;
- 筆記本考慮便攜性,屏幕物理尺寸略小一些;
- 用戶距離屏幕的距離,適宜距離已經(jīng)逐漸形成習慣。
"我們基于電腦顯示器閱讀距離(50 cm)以及最佳閱讀角度(0.3)對 Ant Design 的主字體進行了一次升級,從原先的 12 上升至 14,以保證在多數(shù)常用顯示器上的用戶閱讀效率最佳。"引自 Ant Design(含下圖)。
而蘋果就比較克制了,他們限定了 4 款屏幕尺寸:
- 筆記本 13、16 英寸;
- 臺式 21.5、27 英寸。
蘋果提供顯示縮放設置項,供個別用戶略微的差異調(diào)整。
這里不禁贊嘆蘋果的人因研究,蘋果的手機和電腦一樣,屏幕尺寸不像安卓手機那樣千奇百怪。因為我始終相信:克制背后必有充分的研究和論證。
④電腦上的軟件界面
我們再來看看我們通常在電腦上的使用場景,人們通常在電腦上使用一些軟件來完成任務或工作。我這里把電腦上常規(guī)使用的軟件劃分了三類。
第一類是專業(yè)型軟件,諸如 PS、AI,word、ppt、excel 等,這類工具通常我們在移動端上只能完成非常簡單的操作,甚至有些軟件都無法在移動端去使用,我想這也是電腦無法被完全取代的根本原因之一吧。
這些專業(yè)型軟件多數(shù)擁有與 ps 類似的界面布局,圍繞中心主體區(qū)域做交互,往往觸發(fā)點在左或者上,而具體的交互處理,如屬性編輯面板在右側(cè)。
第二類是效率型軟件,諸如郵件、微信、文件管理等,這類軟件更常見,使用率會更高,在移動端和電腦上都會使用,但往往在電腦上效率更高。
效率型軟件在使用時,往往從左向右層層深入,由外至里,從粗到細,從全局到個體,進行信息的下鉆與場景的交互,縱向的面板區(qū)分非常明顯。
第三類是內(nèi)容型軟件。這里有些特殊,內(nèi)容型又分為閱讀和視頻兩種,其中閱讀通常以文本和圖片內(nèi)容為主,信息流由上至下需要用戶持續(xù)移動視線;而視頻通常是全屏沉浸式體驗,用戶的視線會全局關(guān)注視頻區(qū)域,不會有規(guī)律的移動。
閱讀時人眼舒適的角度決定了近距離不適宜過寬的內(nèi)容,需要縱向分塊,屏幕空間無法滿屏利用;而全屏觀看視頻時,用戶大多會自主調(diào)節(jié)距屏幕的距離,而改變?nèi)搜凼孢m度。
小結(jié)二:人因決定了屏幕尺寸限制,大尺寸適合區(qū)隔分塊
通過上面的一些使用場景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在日常使用中每次視線關(guān)注的場景并不需要非常大的尺寸空間,大的尺寸空間只是為了讓用戶知道這整個是一個整體范圍之內(nèi)。而這一切是由人因早已決定了的。
于是我們不難理解,為什么哪怕很多人喜歡接兩個顯示器,但在使用的時候也并不是每一個屏幕上單獨占滿一個程序。
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 iPad 和安卓平板上的左右分屏,其實并不是簡單的為了追求屏幕利用率,還有人因的考慮在其中。
同時,隨著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華為和小米兩大廠商嘗試了 pc 和手機的互聯(lián),在 pc 上模擬運行手機界面,這是一種最通用和最低成本的解決 pc 兼容移動端應用的解決方案。(因為那么多應用開發(fā)者,沒有辦法要求他們都去花成本研發(fā)多個端的應用版本)
并且在我們國產(chǎn)操作系統(tǒng)中,銀河麒麟也支持了對于移動端應用的兼容方案。
綜上,我們再次作出總結(jié):
- 人眼與屏幕距離決定了合適的屏幕寬度和適合的內(nèi)容寬度;再大的屏幕尺寸,每次適合用戶瀏覽和使用的寬度是應該有限的。
- 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比重決定了 pc 要往移動端習慣兼容;人們衣食住行已經(jīng)無法離開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今天,pc 注定了要跟隨移動端的趨勢,否則很可能被取代。
而以上兩點,我們僅需要在大尺寸的 pc 屏幕上,將空間按使用需求,有效合理的區(qū)隔成適合的分塊,而單獨的分塊又適合在移動端展示。這樣看來,縱向分割的設計卻能很好的解決以上兩點,并且蘋果和微軟的很多設計也在這個方向上有驗證。
我們回到前面分析的 pc 上普遍的三大類軟件場景,其實非常滿足縱向分割的設計,并且在平板和移動端上通常也有較為合理的交互和適配。從下圖上簡要就可以看出,在 pc 上分割好的板塊在小屏上按需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交互和展現(xiàn),即可完成適配。
那么回到本文要說的主題,為什么說是 web 端設計縱向分割趨勢探討呢?這不是一直講的是操作系統(tǒng)、客戶端和程序應用么?
這里我想說的是,web 端的設計通常是跟在這些設計之后的,往往最底層的操作系統(tǒng)有創(chuàng)新的出現(xiàn),在系統(tǒng)之上的應用層才可能有新的突破,然后 web 端是其中一個應用——瀏覽器里的設計表現(xiàn)。所以,目前作為web設計師的我,因此就去多關(guān)注一些更底層、更前沿的技術(shù)和設計,期待著會有不同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回到 web 端的設計,阿里系的 Ant design 其實也很早就注意到的閱讀時屏幕內(nèi)容寬度的人因問題,如下圖中,卡片內(nèi)容上的文本信息并非按空間有多寬就展示多寬。
同樣華為云的設計師們,其實都早已嘗試了縱向分割的設計在 web 中的表現(xiàn):在產(chǎn)品的消息中心,合理的縱向分割,模仿郵箱系統(tǒng)的設計,層層遞進,直接展示消息詳情,合理的利用了橫向的屏幕空間,減少了頁面跳轉(zhuǎn),提升了頁面美感和閱讀交互體驗。
他們更加大膽創(chuàng)新的將縱向分割運用在了大型的表單界面,同樣也避免了填單界面巨長無比的空輸入框,或者空白頁面,讓頁面布局看似更加合理與舒適了。
所以個人愚見,縱向分割的設計,確實可以在 web 端設計中去嘗試運用,尤其是 B 端設計師小伙伴們,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嘗試起來。沉寂了那么多年的千篇一律的 B 端設計,是否有不一樣的創(chuàng)新出來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碧野青風
想了解更多網(wǎng)站技術(shù)的內(nèi)容,請訪問:網(wǎng)站技術(shù)